中职教资笔试选择题必背考点 系列三
中职教资 笔试干货
(转发收藏,定期复盘更有效哦)
1.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教师专业发展可分为三阶段:
(1)关注生存:关注人际关系;
(2)关注情境:更多是班集体还有学生成绩等集体性的问题;
(3)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
3.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他还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旧三中心”理论主张。
而与之相反的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新三中心”论的观点,即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4.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 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4)阶级性: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其服务。它体现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甚至教育方法上。
(5)生产性: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活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生产性。但是这种生产性与其他活动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6)民族性:教育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制度方面, 还是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教育的民族性特别表现在教师运 用本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7)长期性:在人才培养的周期上,时间比较长,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
(1)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2)顺序性:具体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3)不平衡性:①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②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4)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另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7.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 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透,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 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因材施教原则:教育者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4)长善救失原则: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5)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者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6)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9)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